
一 線 傳 真
工作中,他始終懷揣一顆永不懈怠的心,處處盡心竭力,事事精雕細琢,憑借著精湛的業務和強烈的責任感,在礦山企業踏浪前行。參加工作十幾年以來,他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最美的青春之花,用實際行動奏出精彩的青春樂章。他就是蠶莊金礦機修車間班長王連茂。提起他,工友們都說:“我們班長有匠心,工作中他就是我們的技術顧問?!?/span>
勤學苦練成才路
蠶莊金礦機修車間不僅負責全礦機件加工,還擔負著部分井下設備安裝改造工作。自入職起,車間工人那種勇于奉獻、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就深深感染了他,所以他暗下決心,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。為盡快適應工作需要,王連茂開始主動學習維修鉗工技能,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事請教學習實操技巧,在干中學、學中干,最終順利的考取了切割焊接特種作業操作證。在從事設備安裝和改造工作時,他多次主動跟領導要求從事焊接切割工作,通過不斷的實踐,王連茂的業務技能突飛猛進,很快掌握了設備安裝改造技術要領,拓寬了自己的業務范圍,業務更加精通了、技術更加精湛了,工作中的諸多難題也很快迎刃而解了。
獨具匠心有絕招
2012年,王連茂被調到機修車間,專門從事車床機件加工工作。有一次,CW6280C車床主軸箱傳動系統發生故障,當班的操作工找不出故障發生的原因,眼看就要停產外修設備。王連茂聽說后立即停止休班趕回現場,經過拆卸設備,仔細排查,不到半個小時就排除了故障,及時恢復了生產。操作工佩服地向王連茂伸出了大拇指。之后的多年里,車間的車床、刨床、銑床、鋸床等等都能自主維修保養,極大地節省了車間生產費用。
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,王連茂總結出了“看、聽、聞、摸”排查故障四字訣,“看”就是看設備儀表顯示、運轉情況和外觀有沒有異常;“聽”就是聽設備運轉的聲音有沒有變化;“聞”就是聞一聞設備和周圍的氣味有沒有異樣,“摸”就是摸一摸設備的溫度有無升高或降低。
王連茂經常根據設備現場分析故障。有段時間,礦區振動給料機用的0.75KW振動電機燒損,更換后,再次燒損。問題得不到解決,不僅增加了維修工作量,浪費材料,還嚴重影響礦區井下放礦。王連茂結合燒損電機拆、檢,又對修復后的電機進行反復技術測量,所有技術數據均達到要求,但電機投入使用時又出現燒損現象。為徹底解決問題,王連茂到井下出礦現場檢查,經過現場觀察設備運行情況,判斷是由于礦區在維修時切割焊補振動斗,導致振動點偏移導致了電機負荷加重,造成電機燒損。后來通過對振動斗增加配重調整共振點,電機正常運轉,問題才被徹底解決。
創新引領增效益
王連茂除了鉆研車工、電鉗技術外,他還針對平時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術難題進行攻關,面對種種技術難題,他從不退縮,在實踐中摸索嘗試,在工作中思考總結,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,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,先后開展的剪板機下料定位裝置技術革新、礦車斗壓制模具、扒輪機卡固裝置等技術革新項目,每年為企業創效約15余萬元,其中扒輪機卡固裝置成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。他帶領工友們積極開展修舊利廢活動,把廢舊設備上能用的配件拆下來,與現場操作人員探討交流,找出可利用組件,反復琢磨操作研究,并對照設備圖紙,重新安裝投入使用,每年節約材料費6萬余元,為企業節約了資金。
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。王連茂用無悔的付出標記時間的刻度,用勞動的汗水澆灌奮斗的果實,用樸實的言語詮釋了最美礦山人。對于未來,他這樣說,“不管我們身在何崗位,只要我們愛崗敬業,堅持自己的原則,加強學習,不斷充實自己,以飽滿的精神狀態來面對工作和生活,未來會有更多的機會和挑戰等著大家,讓我們共同進步,為企業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”。